球速体育官网它处于崇山峻岭之中,是一处充满自然风光魅力和神秘诱惑力的原生态民居村落。在这里,可以看到古朴的民风 、憨实厚道的乡村风情、厚重文化内涵的历史遗迹、完整族姓延续的脉络······走进北长滩,就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历史中的西北农村。
2004年,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村落附近一处高约百米的台地上,惊喜地发现了一处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表散落着大量打制细石器、磨制石器、素面红陶片、彩陶片及穿孔石珠饰品。这些古文化遗迹具有北方细石器狩猎文化和甘肃马家窑农耕文化的特征,充分说明北长滩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古人类生活,过着狩猎畜牧为主、辅以少量农业采集的生活。这一发现,不仅将北长滩古人类的历史推到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且为人类早期北方狩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实证。同时,奠定了北长滩历史文化名村的地 位。北长滩,这一古朴民居村落和南长滩一起,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演变,担当起了承载黄河文明的重任。
从历史上看,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少数民族在这里放牧狩猎,创造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北方青铜文明。北长滩当地农民曾在榆树台发现春秋时期的青铜短剑、青铜镞等文物。在黄河南岸北长滩黄石 沟两侧的石壁上,文物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十多幅以羊、马、射猎为主的岩画。这些,都是青铜时代北长滩地区先民的牧猎生活例证 。
秦汉时期,中原农业文明西移北扩,促使北长滩的先民们从狩猎畜牧逐 步转 向了以 农业 垦耕 为主的 定居 生活 。在早年村民建房、挖 土、放牧过程中,曾发现过一些汉代陶片和五铢钱币。自隋唐始,这里又成了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地,从西部来的货物,多用筏子沿黄河顺流而下,而北长滩便成了当时水路运输的驿站码头。顺河漂流的运货筏子,经过了黄河黑山峡激流险滩的涤荡,几乎都要在此停留休整。北长滩的上滩村,原名“上四塔”“上四滩”,又误称“上寺塔”。因这里曾建有四座塔,它不是宗教佛塔,而是暮色中用来指示运输船只筏子靠岸的灯塔,可惜的是这四座塔不知何时毁弃了。在北长滩这块很小的滩地上,不仅发现了唐代的 “开元通宝 ”,而且还有“宽永通宝”“天圣元宝 ”“祥符元宝 ”“政和通宝 ”“宣和通宝”等宋代钱币,以及一些元明风格的黑釉、褐釉瓷器和残片,这些都是黄河水上丝路驿站的证明 。
自明代开始,这里又成了边关军事防御的重要地区。劈山为墙,夯土为堡,筑烽台,挖壕沟,修筑起绵延起伏的沿山长城。北长滩长城位于黄河南岸,东自黄石漩沟,西到上滩枣刺沟,沿山梁沟谷蜿蜒曲折近30公里,分为夯筑土墙和山险墙。仅山险墙就有20多公里,均选择临河的东西向山脊北侧劈削修整而成,并有排水孔和敌台。北长滩还有两处烽火台,在其南侧还有5个较小的狼烟台,两处明代关堡,均位于下滩村对岸,两堡相距200多米,其中一堡占地约600平方米,另一堡占地约2300 平方米。
北长滩古村落的标志性景致,是那体型巨大、伫立于黄河岸边引水灌溉的水车。在汉代至元明的某个时期,北长滩的先民们选择黄河拐弯处就势修筑了分水堤,将水车构架其上,提水灌溉千百年。其中,下滩村水车的分水堤长约220米,水车直径16米,宽1.5米,全车共48个舀水斗,每个舀水斗可容水约15 公斤,可引水灌溉田200余亩。
清代的北长滩依然是一处比较繁荣的水路贸易集散地,当地较为富足的农耕生活,也为这里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上、下滩村还存留有七八处清代民居院落和商铺,部分清代民居在后期维修加固的基础上仍然继续使用。当地农民在生产活动中捡到的古钱币,以清代的居多。而且还有木方桌、木香炉、家谱 、黑釉瓷碗等清代物品存世 。
民国时期,中卫香山地区的“山大王”冯建忠,曾带领一批人马驻扎北长滩,利用黄河天险打劫过往商贸筏子,但对北长滩人却十分友善。 宁夏解放前夕,马鸿逵部队为了加强防御,曾在北长滩派兵防守。 现在榆树台子的山峁上,还留有一座民国时期石块垒砌的半弧形炮台。
20世纪50年代末包兰铁路通车后,北长滩黄河水路驿站码头的作用消失了。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思想解放的北长滩人逐步迁出故土,到沙坡头村、碱碱湖等地居住,而这个村子却仍然守候着,这也使得北长滩古老的传统民居得以幸存至今。
北长滩古村落靠山面河,沿黄河北岸是带状分布的农田和茂密繁盛的果木园林。农作物以小麦、玉米 、油葵 、胡麻、麻子为主,早些时候还种植谷子和糜子,园林里的梨树、枣树 、核桃树、杏树、桃树、花椒树 、柳树、白杨树,以及一些野生酸枣、灌木处处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粗壮高大的古梨树,树龄达二三百年的古梨树就达50余棵,100年以上的130余棵,每一棵都有着高大伟岸的身躯和茂密的树冠。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每年4月,满园的梨花竞相盛开,周边的人们就像赶集一样涌向这里,尽情欣赏梨花美景,体味回归自然的朴素民风。但很少有人知道,每年秋末才是北长滩最美的时节。每当秋霜漫过,所有的梨树叶子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红,那红,红得诱人,红得爽快,红得沁人心脾,给晚秋时节凉爽寂静的北长滩注入了浓烈而质朴的热情与浪漫。
在园林北侧的台地上,北长滩古村落依山而建,屋舍高低错落。民居院落布局多呈四合院式,院门向南开,房屋结构仍保留了明清时代当地传统的四梁八柱式土木结构建筑风格。四根大梁与八个立柱采取榫卯结构紧紧相套,由于榫卯的牵制作用,一旦遇到较大的地震,房屋墙体倒而屋顶不塌。墙体是由长方体土坯垒砌,内外均用草泥抹平,内部墙面刮一层白灰。居住在这种土木结构的房屋里,不仅清新舒适而且冬暖夏凉。 这里的民居建筑群,保持了明清到民国的风格,是目前宁夏境内具有地方特色、保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也是最集中的。
北长滩四周群山环抱,又处黄河之滨,由于早期水路商贸的影响,这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水路运输中断后,这里又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故而使许多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好地保留下来。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羊皮筏子制作技艺。这里的先民们与黄河为伴,羊皮筏子是他们唯一的运输工具,世代村民都掌握羊皮筏子制作技艺,而且都会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坐着羊皮筏子中流 击水 。另一 个非物 质文 化遗产项目是水车打造技艺。现年近70岁的北长滩老人高勇,是当地水车制作技艺的代表人物,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学习木工和羊皮筏子制作,不仅是当地有名的老筏子工和巧手老木匠 ,而且熟练地掌握了水车打造的方法和窍门。
民俗方面,北长滩村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祭祖、祭河神活动。在这里,可以看到旧时中卫汉族宗教活动中的“转灯台”“走金桥 ”“接牌位”“祭河神”“放河灯”“吃舍饭 ”…… 此外,抬神楼、民间刺绣、民间彩画、木雕、蒿子面以及鹞子翻身、洋人招 的传说及各类民间文化遗产,仍然在当地流传。
走进每一户村民家里,都能看到许多传统民居陈设。堂屋正中是古色古香的彩绘柜子,柜正面是彩绘师傅绘制的花鸟、山水图案,两侧还有木雕图案。柜子上面还摆放着老式的木制镜台、彩绘小木匣、小木柜;有些人家的炕上还保留着摆放被子用的雕花条形炕柜。吃饭时,方形小炕桌摆在炕上,一家人盘腿围坐在炕四周,谈着家事,吃着农家餐,浓浓的亲情和友爱和谐的气氛一览无余。由于大山的阻隔,一些屋舍墙上,还留有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宣传画,在部分房屋的外墙上还残留着毛主席语录,一些老式门窗上还能隐约看到早年绘制的毛 ,“人民公社好 ”“毛主席万岁 ”“万岁”等文字和图案,可感受到那个年代给古朴勤劳的北长滩村民带来的影响 。
北长滩古村落是一处集原始自然生态环境、悠久历史积淀、北方土木结构建筑、军事防御设施于一体的村落。 这里群山环绕,遥伴烽燧城堡、茂密园林和滔滔黄河,古朴自然自成一景。村里巷道相通,水车相伴,鸡犬之声相闻,人们和睦相处,夜不闭户,民风纯朴,是一个安详、稳 定、文 明、和谐的村落。当你品尝着北长滩的香水梨和大红枣,徜徉在园林的红叶丛中时,你才会感受到一代代长滩人何以长久依恋、相伴于这几乎隔绝尘世的古山村;当你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在老梨树下与长滩老人促膝长谈时,你才能领悟到这傍山听涛的孤独河滩地,竟是今天许多人苦苦追寻的“世外桃源”。
2010 年 4 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将中卫北长滩评定为首批宁夏历史文化名村,这是对这个村子守候历史的赞誉。